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车评 / 行业新闻及新车上市

关于奔驰事件,我的几点补充
分享到:
第831期《澳洲汽车杂志》已发布,在线阅读请用微信长按识别或扫描此二维码,

(阅读官网上的杂志跟翻书一样,杂志页面上带有车行电话,可直接拨打)

 

关于奔驰事件,我的几点补充

作者:邵青 《澳洲汽车杂志》

前日鄙人一篇关于西安奔驰事件的小文上线之后,颇有些泾渭分明的争鸣和争议,笔者对于各位读者的跟帖以及蕴含其中清晰可见的情感表示感谢,即使是小部分言辞激烈恶语相向的朋友,你能够阅读并发表见解,也算是对本人本刊及本公众号的一种另类的支持,在此邵青一并谢过。

几个争议焦点,以及部分可能没能表达清晰的观点,今天在这里做个补充。

关于维权——在此我不想过多地就事论事,关于这辆漏油车,我的观点在之前表达的很清楚,尽管这位消费者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结果,但这绝对是个案,无论在内地还是澳洲,都不具有普遍意义。当然,这位女士从一开始维的就是她自己的权,而非广义上大家的“权”。

我离开中国已经二十年了,或许对于国内很多早已常态化的现象并不熟悉,但在若即若离间这些年我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感觉,就是国内的朋友们时时事事好像都是针尖对麦芒,都较着劲,好像不这样分分钟你就吃了亏上了当,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事实或许就是如此,一不留神就被骗了,就亏了。有人会跟我说这个西安女车主就是典型案例啊,不拍视频不大吵大闹不把事情弄到网上,这事肯定就解决不了啊。。。

这个社会就好像一部没有加够机油的引擎,还在运转,转速还挺快,但每个环节都不顺畅,每个齿轮都在打架都在较劲,整合在一起自然没有丝丝入扣平滑细腻的驾驶感受。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哪怕是相熟的旧友,时间久了事到如今也早没了少年时的默契与灵犀,你好我好能够不坑你蒙你算是很客气了。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中,遇到西安奔驰这类事情,出现如此局面貌似天经地义,甚至可能会成为今后国内新车销售过程中应对争议的一个范本。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悲哀的现象,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这样?撒泼打滚居然成为几乎所有人甚至不少主流媒体竞相叫好的所谓的维权手段,而真正需要有人发声有人维权的事情,几乎所有人选择噤声,比如并不久远的雷洋事件。。。

奸商无处不在,出现问题维护自身权益无可厚非,但应该有个恰当的方式,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我看来,这位女车主的做法并不可取,照这个路子走下去,莫非我们要回到茹毛饮血的荒蛮时代?文明社会应该有文明的方式。没错,有人会说文明的方式解决不了问题,比如这个女研究生,初始也是摆事实讲道理,但没用。

记得前两年我写过一篇关于澳洲华人驾车陋习的小文,之后有一种观点是“中东人开车更不规矩。。。白人同样有野蛮驾驶的。。。,你凭什么就说中国人”,我觉得这是一种抬杠,一种强词夺理的混账逻辑。包括今次的奔驰事件也是一样,即便对方有不讲理的地方,但这并不是你也可以不讲理的理由。但在国内,貌似这就是足够强大的理由,这就是天经地义的正当逻辑。对此,我实在无法认同。

三尺巷(亦称“六尺巷”)的故事想必很多朋友都知道,我觉得如今的国人,太缺太缺三尺巷的精神了。

关于车——看到很多朋友的评论,只想说,关于车,国人的认知还是太粗浅。所谓认知,并非细节上的知识点,或者关于具体车型的前世今生,这些东西很多人说起来都头头是道。我所谓的认知,是宏观上对于汽车以及汽车生活的理解。

首先,和人要生病一样,车是会坏的,这世界上绝无刀枪不入的神车存在,但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个,认为车出了毛病就是质量问题,就要维权。那么我告诉你,哪怕是你拿到手的刚买的全新车,同样存在故障的可能性甚至事实,只不过你不知道罢了。这就好像外科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会有一些失误和失当的操作,但他不会告诉你,你也永远不可能知道,这就是事实,你要面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面对,没什么可较劲的。具体到这次的奔驰事件,对方把引擎换新,说实话我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新车的引擎以及其他部件不也是厂方一件一件装配上去的吗?我知道,我这个说法又会引发吐槽。上次有个澳洲网友分析说这是国人的一种处女情结——既然买的全新车,那么就应该是白璧无瑕的第一次。我想,既然非要较劲,那么其中的无知,抑或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刚好手上有个类似的案例。车主是笔者多年老友,居澳多年的香港人,去年底买了一部全新德国车,德国原装的(澳洲德国车的货源有墨西哥、西班牙、南非、美国等等,以及德国本土),开了两天便遇到引擎故障,送回车行(即国内所谓的4S店),耗时两周修好。维修期间给他一部替代车开,修好后送了他一把雨伞一顶帽子以及一次免费保养(国人可能会觉得很可笑),仅此而已。友人坦然接受,如今车人都好,优哉游哉。昨天我问他当时有否要求退车换车,他说没有,而且表示他并不认为这种情况能够退换车。说起西安奔驰事件,轮到他觉得匪夷所思。笔者答曰:如今的中国,无奇不有。。。不仅仅是行为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同样如此。。。

再说不同车系。很多国人张口就是德国车爱坏,日本车皮实。在销售和使用终端的结果看,或许的确如此,但绝非德国车质量差,日本车质量好(或许合资的国产车是另一种情况,恕我无知,本文所述是世界范畴广义上的德国车和日本车),在全球化的当下,这些主流大厂的质量控制体系都是非常完善的,体现在故障率的差异本质上源自各自制造理念的差异,而非质量本身。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雨刮臂德国车的安装方式都要比日本车来得繁复得多,引擎呢?波箱呢?整车构架的设计调校呢?都是各自一脉相承的路数,由此,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台产品以及或长或短的使用过程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既然选择德国车,这个只有去接受。笔者此处还是这个观点,车子出故障没什么大不了,该修就修,该花钱就花钱。逐本溯源这还是一个对于车的认知上的差异问题。国人玩儿车,说真的,时间太短,对于车的认识和理解,相对西方人,哪怕是港人,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当然,各位可以不认同,我们还是求同存异。

关于交流——人与人交流,最理想的状态是彼此有默契,那是交流的理想状态。在网络上,有时这是种奢求。

对比澳洲车友和中国车友,在我看来澳洲车友相对更理性,更多地是呈现事实,相互切磋,而非下结论,更鲜有恶语相向。中国车友则喜欢扣帽子,喜欢道听途说,喜欢噎人损人,喜欢争辩,喜欢抬杠,争辩过程中时时会出现一些看似有理实则狡诈的歪逻辑,而且非常主观,根本无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和看法。当然也有好的,理性的,讲道理的,总之良莠不齐什么样的都有,挺有意思。写专栏十几年了,中间结识了不少未曾谋面但灵犀相通的读者友人,多数是澳洲的,这些年微信发展起来,通过公众号也认识一些国内的朋友。有机会隔空交流是种缘分,无论对象是谁。从中我体会到不少别样的快乐,也增长了见识,无疑是种不错的经历,这是笔者需要感谢各位的。